修行到底在「修」什麼? 


摘錄自喇大仁波切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教授 內容翻譯:勝義老師

(註:以下楷體字為《廣論》內容)


正修行時如何修中分二:


一、總共修法
二、此處修法


一、總共修法


所言修者,謂其數數於善所緣,令心安住,將護修習所緣行相。蓋從無始,自為心所自在,心則不為自所自在,心復隨向煩惱等障,而為發起一切罪惡。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,堪如所欲住善所緣。

這一段所講的是什麼?什麼叫做「修」?所謂「修」到底是在「修」什麼?我們要知道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不得自由,為何不得自由呢?被煩惱、三毒、我執所控制,所謂「修」就是要讓心脫離煩惱,脫離我執,得到自在,住於善處,所以這是「修」的意義。


此復若隨任遇所緣,即使修者,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,定不隨轉。返於如欲善所緣境,堪任安住,成大障礙。

如果一直要強迫自己的心一直安住於善處,這是非常困難的,因為從無始以來所串習的都是不善的,因為心被三毒所控制。這裡所講的意思是初修行者一定要按著次第一步一步來進行修行,若是一下子不按照次第而做修持的話,很難讓這個人常久安住於善處。

若從最初令成惡習,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。故於所修諸所緣境,數量次第,先須決定。次應發起猛利誓願,謂如所定,不令修餘。即應具足憶念正知,而正修習,如所決定,令無增減。

這一段所講的是我們在做修行的時候一定要透過正確的方式、正確的次第來做思維,如我們想要修「念死無常」的話,我們要透過各種方式如理的去進行思維,例如要思維說經典當中提出了一個怎麼樣的看法,以及從邏輯如何去成立無常,或者是無常的譬喻,以及無常的道理,這樣的去做不斷的思維,從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方向去做思維,那這樣「念死無常」才能真正的從心中生起。

二、此處修法


此處修法者。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,及不親近所有過患,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。

「廣論」裡所講的「修」是怎樣一個修持的方式呢?「廣論」裡所講的「修」是從最初依止善知識開始的,為什麼呢?首先要知道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話可以獲得一切的功德,迅速的成就佛果,若是不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話,會有極大的過患,讓今生以及來世遭受極大的痛苦。要知道一切功德的泉源是來自於自己的根本上師,透過上師的引導可以迅速的成就無上的佛果,若是違背上師的話,所造下的惡業會墮落於惡趣當中,於這樣去做思維,直到對上師生起強烈的信心,這樣才是「修」的開始。

並且在這邊「修」又分為兩種,即是所謂的「思察修」以及「緣修」。什麼叫做「思察修」?所謂「思察修」就是去思維它的道理,例如要思維「念死無常」:思維「念死無常」有什麼功德?並想為什麼要思維「念死無常」?那「念死無常」忽略的話會有什麼過患?這樣子去思維稱之為「思察修」。

接下來有所謂的「緣修」,所謂的「緣修」指的就是「禪定」,指的是一心不亂,緣於一處,排除一切的散亂。在未獲得「止」之前,最重要的就是要透過思察,透過思察才能漸漸入於「止」當中。

次應起防護之心,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。隨自所知,應當思惟戒、定、智慧、聞等諸德,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,應恆修習。次應思惟如前經說,於自已作、當作諸恩,乃至未發誠敬而修。
 
這段之前已經講過了。

後時如何行者,應將所集眾多福善,以猛利欲,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,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。

這邊講的就是迴向,迴向要怎麼迴向,有如《普賢行願品》當中的,「勇猛文殊如實了諸法,大行普賢亦如是……」從偈中來做迴向,或者從七十願的方式來做迴向。迴向時要迴向現在、暫時,以及究竟的無上佛果,自己心中所希求的。

如是應晨於起、午前、午後、初夜四次修習。此復初修,若時長久,易隨掉沉自在而轉。

這邊所講的是在迴向之前的中間,一般都是分為四座,這四座中就要不斷去做禪修,初行者禪修的時間不應該太長。

此若串習,極難醫改,故應時短,次數增多。如云:「有欲修心即便截止,則於後次心欲趣入。若不爾者,見座位時,即覺發嘔。」若待稍固時漸延長,於一切中,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。由此能令障礙減少,疲倦惛沉等亦當消滅。

 
這段所講的是初學者一般可將禪修分為四個時段,這四個時段當中禪修的時間不應該太長,時間儘量短,次數多,一下子做太長的禪修的話,心中無法負荷,導致有些人甚至看到坐位就會產生厭離、不悅意的想法。

未修中間如何行者,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,多可行事,然今此中正主要者,謂於正修時,勵力修已未修之間,若於所修行相所緣,不依念知任其逸散,則所生德極其微渺。

總之,要配合自己的心力及身體,最重要的是不可於修行產生厭惡的想法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在修行時要遠離一切的放逸或散漫,儘量禮拜、繞塔,或思維空性的道理,要遠離一切的散亂。

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,數數憶持。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,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,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,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、積集資糧三法之上,名為三合而引導者。


這段講的是,在休息的時候,儘量多去讀誦經論,並思維當中的道理。最主要是去承辦獲得功德成就的順緣,排除獲得順緣的違緣障礙,並且要透過三門-身、語、意的方式來做修持,努力的護持所受過的戒律。

今天講到這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甘丹文殊佛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